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列特色课程(一)——双语文学文化课
■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名对外汉语专业)于198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批开设,历史悠久、全国领先,学科优势尤为突出。2007年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挥着标杆和引领作用。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率先提出“双语(中文/外语)、双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双能力(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开扩的国际视野,较高的外语水平、中外文化素养、中外语言与文化对比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 本专业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互为支撑,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独立研究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在汉英语言、文学文化、教学三类课程板块的基础上,形成“双语文学文化“、“国际中文教学”两大专业特色系列课程。
系列特色课程
——双语文学文化课程
#1
■ 英美文学史
毛尖 教授
英国/美国文学史及作品课程内容包括英国/美国文学发展史及代表作家的简要介绍和作品选读。
文学史部分从英国/美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简要介绍美国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背景、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
选读部分主要选择英国/美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体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
同时,借助戏剧表演的实践形式促进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
学生感想
这两门课使我们了解了英美文学史及重要作品,毛尖老师独特的风格也使听课成为一种享受。她将经典作品联系当下热点,幽默犀利,金句频出,复杂的文学理论在她的讲述下变得通俗易懂,充满生趣;她在不同作品之间建起桥梁,鼓励我们打开思路,勇敢地感受多种多样的美。除了阅读小说和诗歌,英美文学课的一大特色就是戏剧表演。这学期我们排练表演了十余场经典话剧,是读者也是创作者,是观众也是戏中人。这给予了我们感受剧本的全新视角,也收获了戏剧表演的独特乐趣。
——李奎琳
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2
■ 西方文化
虞又铭 副教授
《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学史》的平行课程,基本任务是丰富学生关于西方文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把握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为将来从事翻译、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推广及其他相关对外交流工作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以历史时期为主线,系统介绍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探讨古典希腊与罗马时代的文化成就,追溯西方文化中民主意识、体育精神等特质的缘起;介绍希伯来文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与基本教义,探讨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支柱地位;分析中世纪复杂的文明进程;详细梳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思想、建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关注欧洲资本主义力量的扩张;介绍十七世纪的政治运动、科学发展,明确西方文化的自我更新;分析介绍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艺术发展及启蒙运动,以及为当代西方文化发展奠定现实基础的科学革命。
学生感想
■ 虞老师的《西方文化》课程内容丰富,具有国际化视野。虞老师上课不仅讲解清晰,还生动幽默,同学们在课堂上都可以被课堂内容所吸引并对于西方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方文化》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学到的不仅是西方的历史,西方的文化背景,西方的文艺发展,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培养了我国际化的视野,我们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中国本身,在面对当今一些中西问题或矛盾时,我们都可以拥有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和更深远的视角。
——寿新宇
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3
■ 跨文化交际导论
罗萌 博士
课程紧密围绕“跨文化”话题,介绍学科形成背景及一系列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重,引导和激发学生观察并反思生活中的“跨文化”细节,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分析能力的目的。另外,课程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跨文化事件和当代跨文化现象为基本语境,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感和当代意识。
学生感想
■ 课程内容丰富,课堂内外,罗老师都引导我们积极阅读思考,阅读材料中不但有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还有很多翻译、文化交流的研究文章和前沿学术书籍。除了学术文章外,还布置观摩了历史纪录片、电影等,研讨“中国”和“中国人”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
每节课的课堂氛围都很好,老师鼓励我们积极交流、自由发言、互相分享。作业批改上,老师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学术自由与尊重,并且给每位同学的论文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和修改建议。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导论这门课程内容充实,富于学术思辨性和实际应用性,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工作认真负责,不但充分启发了我们的学术研究问题意识,更对我们未来在学习工作会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有很大的帮助。
——张诗雨
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